企业论道:一号人物和二号人物
“一号人物”是团队的精神领袖,不经常出现在你的视线里。有了他,谁都踏实。
“二号人物”是团队的中流砥柱,随时随地总在你的视线里。没有他,一盘散沙!
“一号人物”是决策者,发号施令、不怒自威;
“二号人物”是执行者,纵横驰骋、战绩累累。
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性地将目光关注于团队中的“一号人物”身上。尤其是那些大型的、成功的团队,“一号人物”大多被誉为团队中的精神领袖、领路人、决策者、总设计师,自然要占尽团队的风光。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到团队中,就会发现,在“一号人物”的身后,站着一批真正的智囊人物——这批智囊人物能上能下、能里能外、能屈能伸、能方能圆;他们不是团队的最高统帅,但却是统帅身边不可缺失的参谋;他们不是出头露面的风云人物,但却是出头露面的人物的精心缔造者。
什么叫团队?人多了组织起来就是团队。一个团队的成功不应该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个群体的成功。也就是说,团队成功的取得,除其“一号人物”把准方向外,这个团队从“二号人物”到其他基层管理者在选才与用才方面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
对一些大公司,特别是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二号人物”的大公司,如果其“二号人物”“发脾气”,可能会给公司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甚至会引发公司人事震动乃至运行危机。在这样情况下,要想挽留“二号”,钱对他们已没有吸引力,因为他们要的是团队的决策权、指挥权,用以满足其成功欲,否则他们将有可能掀起跳槽浪潮。
许多事实表明,“一号”和“二号”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往往布满不确定因素:前者既需要后者,又有理由防备后者;而后者只要想留在团队中继续混,除了必须对老总忠诚,别无他路。
举个中国古代的例子。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谓股肱治世之能臣。隆中一对,三分天下;出师一表,奠定蜀中——诸葛亮的治世之才,无人存有异议。特别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更是令世人赞不绝口。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曾当面告诉刘禅:“你与丞相之间的关系,就像子与父的关系一样,凡事应多咨询他后再作决定。”诸葛亮受此重托,亦不敢懈怠,事事亲历亲为,“政事不管大小,都由来裁决。”诸葛亮北伐前夕,刘禅已年满22岁,正是少年才俊、英姿勃发之时,而诸葛亮还是一百个不放心,说“后主年少无知,是非难辨。”并特派心腹大臣董元“监管”刘禅,“后主益严惮之”。刘禅在诸葛亮面前只是谨小慎微,噤若寒蝉。而在刘备逝世前,诸葛亮却曾感叹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刘备虽半信半疑,但还是宽心地表示“如果真是如此,我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呢?”可是,一晃几年的功夫,诸葛亮对刘禅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别的评价,把刘禅的智商贬得一塌糊涂。
从上例来看,尽管诸葛亮对蜀国功不可没,但他为取悦刘备不惜昧着良心夸奖刘禅,刘备“放心而去”,诸葛亮却让蜀国的大好江山着着实实地毁于这个阿斗之手。刘备“人亡而政息”,后继无人,诸葛亮作为原“二号人物”,他不注重人才的培养这一点是难咎其责的。
诸葛亮的教训还说明,一个具有超凡能力的人掌管的团队,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具有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管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产生权力过于集中、事无巨细的专权专断的现象,而其他具有潜质的管理人才都或多或少地笼罩于他的阴影之中、管理才能无法得到培养,更勿论本领的显现和能力的发挥了。
再比较团队“一号”和“二号”的命运,如果双方出现矛盾,交情尽,意见升级,那么最后的输家通常会是“二号”。毕竟,老总不高兴了,他自然有权炒掉副手,即便此举会给董事会留下不良印象。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手段可以动用,包括缩减副手曾辛勤投入的项目,切断副手的信息管道,以及针对副手的命令下达相反的命令。最终副手将陷入彻底的苦恼和挫折感,想不走都难。
应该指明的是:就团队上下级管理而言,忠诚不等于屈从。但在某种情况下,“二号”这个职位的“终极陷阱”恰恰是过于称职。能够很好地执行“一号人物”的各项指令,固然可造就理想的首席运营官,但未必能造就卓越的首席执行官。伦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杰伊?康格在谈到“一号人物”问题时就指出:“从某些方面来看,假如你的CEO当得太出色了,你就制约了自己。”
对于一名雄心勃勃的“二号人物”而言,最好的出路是忠实履行职务,但不要在这个职位上呆太长时间。否则,一方面有被一成不变地看成“副手”的危险;另一方面,不断响应“一号”制定的策略,并为其后果承担责任的苛求,终究会令人厌烦。到让人讨厌了再被人赶走,还不如趁早自己争取主动。
- Jan 31 Thu 2013 16:43
企业论道:一号人物和二号人物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