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體味較重甚至有狐臭等問題,在天氣忽冷忽熱或逐漸變暖時會特別明顯。自行開業的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提醒,體味是汗水和汗腺的分泌物,平常多喝茶或水,多排尿減少排汗量,可避免體味過重。體味的問題除了和體質有關,飲食、情緒及衛生習慣也有影響。避免情緒起伏和熬夜、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可避免讓體味惡化成狐臭。

 

多喝茶 少吃重口味食物

多喝水和茶可減少體味,茶的咖啡因有利尿作用,多上廁所排出體內水分,減少汗腺分泌物和水分作用產生味道的機會。趙昭明醫師建議,自行沖泡茶葉的利尿效果比市售茶包或茶飲好,一般人可在白天多喝助排尿,晚上8點後不要飲用,避免茶葉中的咖啡因影響睡眠。但易失眠和有心悸等問題的人,則要以不影響睡眠和身體健康為原則適量飲用。另外,食物在體內代謝後,味道也會隨著汗液一起排出,體味重的人最好少吃肉和重口味的食物。

 

不熬夜 重個人清潔衛生

睡眠不足、壓力大或情緒不穩,都可能使荷爾蒙失調,導致汗腺產生不正常分泌物,在排汗過程中產生味道。如流汗後沒適當清潔,汗水易和皮膚表面的細菌起化學作用,也會產生味道。

 

有充足睡眠、保持心情愉快,流汗後應立即擦乾汗水,且要每天洗澡。容易有體味的人可將腋毛剃除,易流汗的部位可擦拭汗水保持乾燥,若需長時間待在人多的公共場所,可用制汗劑暫時減少排汗,針對腋下等常露出的部位噴或擦1下,但每個部位1天最多使用2次,以免產生接觸性皮膚炎等問題。


 

2009年04月06日蘋果日報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0歲後 大腸息肉 增長速度變4倍

要運動 少吃肉 多蔬果

大腸息肉若不及早處理,未來癌化成大腸癌機率很高。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王煥昇表示,大腸息肉發生率依年齡而有不同,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關鍵時間是 50歲過後。據統計,50歲時盛行率是20%至30%;70歲時變50%以上,過50歲後,發生情況與增長速度是50歲前的近4倍,平常要多注意飲食與生活習慣,50歲時做大腸鏡檢查也很重要。


大腸在人體內的功能是吸收水分、電解質,並開始形成排洩物排出,而息肉是一種由大腸黏膜表面不正常增生的膨大腫起組織,可能向大腸外側生長,也可能向內生長。王煥昇醫師表示,只要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有息肉,無論是什麼樣的型態或往哪個方向生長,最好都先切除。不過,在日本的做法則是會先對息肉做染色檢查,確定為惡性時,才進行切除。

 

有家族史要小心

大腸息肉分成家族性和非家族性,若有大腸癌或大腸息肉家族史者,應在50歲前至少做過一次大腸鏡檢查,再配合診斷定期追蹤,一般人則在50歲左右進行第一次檢查。

特別建議要做大腸鏡檢查者為以下族群:

1.年齡大於50歲

2.有大腸息肉病史

3.大腸息肉家族史

4.大腸癌家族史

5.高脂肪飲食

6.抽菸

7.飲酒

8.缺乏運動

9.體重過重

 

多吃蔬果促排便

要預防大腸息肉,其實就和預防大腸癌方法差不多,最重要的就是多吃新鮮蔬果、少吃肉,尤其是紅肉類,如豬肉、牛肉更應少吃。王煥昇醫師指出,飲食西化的結果,使多數人嗜吃肉、較少吃新鮮蔬果,排洩物易停留在大腸內不斷刺激腸道,使腸道的排空速度減慢,就會增加大腸息肉生長的機會。所以,平常就要吃足夠份量的蔬果,才有可能將糞便盡速排出體外,降低長息肉、癌化的風險。

 

久坐不動增風險

日常活動、運動也有助腸道蠕動,若經常懶坐而不運動的人,腸胃蠕動速度變慢,糞便排出體外的速度也會變慢,經常做運動有助減低大腸息肉的發生。每個人的固定排便時間不同,頻率也不同,沒有一定的標準,但若發現在正常進食情況下,開始有排便不順、間隔時間拉長等,可能是便秘,應多做運動、多喝水,刺激排便;不可長期自行使用浣腸劑,會對腸道造成刺激、發炎。

 

肥胖女性要減重

體重控制也有助預防腸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曾發表研究指出,肥胖女性更容易增生大腸息肉。在年齡、家族史、抽菸等各種危險因素中,影響最大的是肥胖,研究人員甚至做出結論,有1/5大腸息肉可能是肥胖造成的。而在該研究中,所謂的肥胖是指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30以上。

 

大腸鏡切息肉可省錢

自費做大腸鏡檢查時,若發現有息肉要切除,從前需再花1000至2000元,但從去年起,除檢查時可一併切除小的大腸息肉外,健保給付手術費用1730元,可省錢又能避免重複檢查的不舒服與麻煩。不過,大腸鏡檢查費用仍要自費,約4000至5000元。

 

醫師說

染色檢查準確率僅80%

北榮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王煥昇表示,大腸息肉經染色檢查後,確定為癌症的準確率為80%,未達百分之百,通常在臨床上經大腸鏡檢查後所發現的息肉,都還是施以切除手術。


2009年04月06日蘋果日報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俗話說:「人能三日無糧,不可一天缺水」,可見水份對人體的重要性。水是生命的泉源,人體成份2/3以上都是水,水不但可以增進人體內的新陳代謝速度、增強免疫力,保持身體健康,更可以達到減肥的效果。但是您知道一天該喝多少水及怎麼喝水才正確嗎?


 

每日應該喝多少水?


除了腎臟病、心臟病或嚴重水腫的患者,飲水量要受到限制外,一般人每日正常尿量為1440cc加上體重乘10CC,即是每日該喝的水量。以體重60公斤的人為例,每日尿量為1440cc加上體重(60公斤)*10cc=600cc,故每日喝水量應為2040cc至於有結石、痛風、心臟衰竭、腎衰竭、肝硬化、腹水或尿毒症患者,喝水量需經醫師指示調整。

最好是以開水或礦泉水為主,不會造成身體負擔,而不喜歡喝水的人則可考慮以不加糖的茶或花茶取代。雖然喝水對人體很好,但是如果水喝的太多,腎臟排水會增加,反而增加腎臟的負擔,可能易使腎臟功能衰竭,影響健康,所以若一天三餐都正常攝食且有喝湯及食用蔬果,那水的攝取量就可以減少。

 


多喝水有哪些好處呢?


  • 加快身體體內新陳代謝速度
  • 調節身體體溫,預防中暑發生
  • 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發生
  • 預防皮膚老化,達到自然保濕
  • 安定精神,可避免焦慮不安情緒

 


如何正確喝水

每日喝水的最佳時間,一天中喝水的最佳時機是清晨起床時喝400 cc開水,可達到增加腸胃蠕動、預防便祕的效果。另外,每餐前30分鐘,喝300-500 cc的水,不但可以增加飽足感,更可幫助減少熱量的吸收及增加口腔內唾液的分泌,有助於消化。

口渴了才喝水是錯誤的觀念,因為口渴就代表身體已是乾渴的狀態。所以應該定時補充水分,喝水的時候,應該要小口小口慢慢喝,可讓身體更容易吸收水分,最好以接近室溫的開水為佳,冰水則會刺激腸胃,少喝為妙,另外喝礦泉水時,要注意除了要有食品GMP標誌,總礦物質含量(包括鈣、鈉、鎂、鉀、鐵)每公升也要小於200毫克,因為礦物質太多時,澀味重,不容易入口,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