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257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很多MM都愛喝茶,因為茶葉含有的多酚和其它營養物質,可以美顏抗衰。不過,愛喝茶不代表會喝茶,喝茶中的一些習慣其實一點都不利健康,甚至會惹來疾病和癌癥。下面,小編告訴你喝茶的12個致命誤區。


愛喝茶 注意避開這12個誤區

  喝茶不僅是我們的傳統飲食文化,更是我們抵抗衰老的飲食妙招。茶葉中含有的多種抗氧化物質與抗氧化營養素,可以幫助我們養顏抗衰。

  但是,喜歡喝茶並不等於你會喝茶,有的人喝茶時容易犯下一些飲食誤區,今天愛美網小編就為你盤點你最常犯的喝茶誤區。

  誤區1:愛喝濃茶

  葉中含有2%~5%咖啡因,濃茶中咖啡因含量則更高。一杯濃茶中約含有100毫克左右的咖啡因,過量的咖啡因可導致神經過度興奮,引起失眠;同時還可以引起心跳過快,對患有心動過速、早搏和房顫的冠心病患者不利。

  而且濃茶中咖啡因、茶鹼濃度過高,使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高,進而可引起胃蠕動加快,胃壁細胞分泌亢進,胃酸增加,對胃粘膜刺激加強,易導致胃潰瘍。咖啡因還可以使人上癮,形成惡性循環。

  誤區2:愛喝熱茶

  喜歡喝滾燙的茶的人比那些更喜歡喝冷一點的茶的人在咽喉癌方面有更大的風險。對比於飲用溫和或者冷的茶(即是茶水溫度為65℃或更低的人群),那些飲用熱茶(茶水溫度為65℃-69℃)的人患上咽喉癌的幾率高達兩倍之多。

  專家推測原因可能是極熱的液體會引起咽喉上皮層膜組織的損傷並導致癌癥。

  誤區3:飯後喝茶最好

  飯後馬上喝茶容易使茶葉中的茶多酚與食物中的鐵質、蛋白質等產生絡合反應,從而影響人體對鐵質和蛋白質的吸收。飯前空腹喝茶會稀釋胃液和影響胃液的分泌,不利於食物的消化。

  正確的方法是至少餐後半小時,最好1小時後再喝茶。

  誤區4:睡前喝茶

  茶葉中含有的咖啡鹼有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因此,一直就有睡前喝茶會影響睡眠的說法。

  同時,咖啡鹼也是利尿劑,加上喝茶攝入大量水分,勢必增加夜間上廁所的次數,從而影響睡眠。

  誤區5:泡茶要用沸水

  高檔的綠茶通常用85℃左右的水來衝泡,過熱的水易使茶湯鮮爽味下降。鐵觀音等烏龍茶最好用沸水泡,茶香更好;緊壓黑茶如普洱餅茶也可以考慮煮茶,這樣可以使普洱茶中特色的品質成分充分浸出。

  誤區6:泡茶蓋蓋味道香

  泡花茶和烏龍茶時蓋蓋較易泡出茶香,泡綠茶時蓋蓋反而會影響到香氣的純正。

  誤區7:用紙杯或保溫杯泡茶

  紙杯內壁有一層蠟,蠟溶解後會影響到茶的味道;保溫杯為茶葉設置了一個高溫、恆溫的環境,這會使茶葉的顏色變黃、變深,味道變苦,出現水悶味,甚至有可能影響到茶葉的養生價值。

  因此外出時,最好先用茶壺沏好,然後待水溫降低後再倒入保溫杯中。

  誤區8:直接用燒開的自來水泡茶

  在不同地區,自來水的硬度存在較大差異。水質硬的自來水中,鈣、鎂等金屬離子含量高,可跟茶葉中的茶多酚等成分產生絡合反應,進而影響到茶香、味道,以及茶葉的養生效果。

  相比較而言,純淨水泡茶的效果會更好。

  誤區9:喝茶後嚼茶渣助養生

  一些人喝茶後會把茶葉渣咀嚼吃下去,因為茶葉中含有較多的胡蘿卜素、粗纖維和其他營養物質。但從安全性上考慮,不建議使用這種方法。因為茶渣中也可能含有微量的鉛、鎘等重金屬元素,以及水不溶性農藥,如果吃茶渣,就會把這些有害物質攝入體內。

  茶葉有用來喝的,也有用來吃的。兩者對水不溶性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是不同的。供飲用的茶,可使用水不溶性農藥,泡喝不會影響健康,但嚼吃就會有潛在風險;供吃的茶,采用的標准更加嚴格。

  誤區10:茶越新鮮越好

  時新茶是指鮮葉炒制不足半個月的新茶。相對來說,這種茶喝起來確實味道更好。不過,從中醫理論講,剛加工的茶葉存有火氣,這種火氣需存貯一段時間纔會消失。因此,飲用過多時新茶可使人上火。

  另外,新茶中的茶多酚、咖啡鹼含量較高,容易對胃產生刺激作用,如果經常飲用新茶,有可能出現胃腸不適。胃不好的人,應少喝加工後存放不足半個月的綠茶。另外要提醒的是,並非所有種類的茶都是新的比陳的好,比如普洱茶等黑茶就需要適當陳化,品質更好。

  誤區11:茶葉要洗,頭泡茶不能喝

  頭泡茶是否能喝取決於你喝的是什麼茶。如果是黑茶或烏龍茶,應先用沸水快速洗一下,再把水倒掉,這既能起到洗茶作用,又能給茶加溫,有利於茶香的揮發。但綠茶、紅茶等,並不需要這道工序。有些人可能擔心茶葉上的農藥殘留,想通過洗茶除去農殘。

  其實,茶葉在種植過程中使用的都是水不溶性農藥,泡茶的茶湯並不會有農藥殘留,從避免農藥殘留角度講,洗茶沒有必要。

  誤區12:茶能醒酒

  酒後喝茶有利有弊。喝茶能加速體內酒精的分解,且其利尿作用可幫助分解後的物質排出,因此有助於解酒;但同時,這種加速分解會增加肝腎的負擔。因此,肝腎不好的人最好不要用茶解酒,特別是不能在酒後喝濃茶。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future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omorrow is likely to be better. Better opportunities, better technology, a brave new day to make a new kind of difference.

Others think that yesterday was a lot better than today. Tomorrow represents diminished resources, fewer opportunities, one step closer to the end.

We call tech geeks, "early adopters," and it's worth highlighting that they are not, "early adapters." Adaptation implies that people aren't eagerly going forward, they're merely tolerating what gets thrown at them.

As a marketer, then, there's a real choice here--to market your wares (new to this market) to people who are eager for change, or to get very good at marketing to people who would prefer not to change.

As a human, the question is even more profound: What relationship with the future will you choose?

The thing is, the future happens. Every single day, like it or not. Sure, tomorrow is risky, frightening and in some way represents one step closer to the end. But it also brings with it the possibility of better and the chance to do something that matters.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xhaustive lists as a reliable tool for unstucking yourself

When in doubt, or when it's just not good enough, make an exhaustive list.

Every complaint someone might have about a particular product
Every media outlet that might be interested in your story
Every time you've ever been rejected and what it has cost you
Every successful product in this category that you've ever used, and why
Every person you know who might help you reach the person who can help
Every reason your current project might not work
Every person you've ever met who would be perfect for this job
Every person who deserves a thank you note
Every animal that might be part of a name for this product
Every reason you can think of to use what you've made
Every successful restaurant within three blocks
The challenge of every is that it's exhausting. You have to go to the edges, and that act, the act of going beyond the obvious, is where innovation lies.

[And for a marketing-focused jolt, check out Bernadette Jiwa's new book.]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fresh' four weeks later

Remember that controversy you couldn't say close enough to? The one where breaking news, updated comments, emails flying back and forth had you at the edge of your seat?

Now, four weeks later, you're no longer even checking to see what's new.

Is it that the crisis changed or your need for reassurance did?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h sure, I studied with him at Harvard"

"Actually, I read his book when it was in galleys...

I bought it when it came out in paperback...

I have it but never actually read it...

I read a few blog posts he wrote about it...

I scanned the reviews, did you see the one that really excoriated him?

I followed a link on Facebook...

I read a tweet about it.

...Who?"

What level of exposure counts as actually knowing?

For me, doing is at the core of it. If you've done something with what you've learned, then maybe you know it.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 you love your customers?

There are two ways people think about this:

We love our customers because they pay us money. (Inherent here is customers = money = love.)
We love our customers, and sometimes there's a transaction.
The second is very different indeed from the first.

In the first case, customers are the means to an end, profit. In the second, the organization exists to serve customers, and profit is both an enabler and a possible side effect.

It's easy to argue that without compensation, there can be no service. Taking that to an extreme, though, working to maximize the short-term value of each transaction rarely scales. If you hoard information, for example, today your prospects will simply click and find it somewhere else. If you seek to charge above average prices for below average products, your customers will discover this, and let the world know. In a free market with plenty of information, it's very hard to succeed merely by loving the money your customers pay you.

I think it's fascinating to note that som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organizations of our time got there by focusing obsessively on service, viewing compensation as an afterthought or a side effect. As marketing gets more and more expensive, it turns out that caring for people is a useful shortcut to trust, which leads to all the other things that a growing organization seeks.

Your customers can tell.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roundhog day and the Super Bowl

One way the tribe identifies is through the observance of a holiday, of a group custom, of the thing we all do together that proves we are in sync. People thrive on mass celebration, but as our culture has fragmented, these universal observances are harder to find. We used to watch the same TV shows at the same time, eat the same foods, drive the same car. Given a choice, though, many people take the choice—and so, as the culture fragments, we move away from the center and to the edges.

Halloween and the Super Bowl are the new secular holidays, the group-mania events that prove we're able to stay in sync. Every year, signed up for it or not, each of us is expected to survive the relentless hype. We see almost a month's worth of never-ending media about the Super Bowl—business articles, travel articles, legal articles, cooking articles—a huge onslaught of content-free noise.

And every year, the commercials disappoint, while the game includes eleven minutes of action over the course of four hours of not so much.

And yet we do it again and again. Because the corporate hoopla is beside the real point, which is a chance for all of us to talk about the same thing at the same time. This is part of what it means to belong.

While the Super Bowl is a large-scale example of this happening across a huge swath of people, these occurences happen often in much smaller tribes as well. The buzz about Fashion Week or CES or the latest from Sundance are micro varieties of the same desire to be in sync. Your customers and your employees want to feel what it feels to do what other people are doing. Not everyone, just the people they identify with.

It's easy to be persuaded that this event is somehow about the game, or the coverage or the hype, but it's not. Like Groundhog day, it's a pointless thing we do over and over again, because hanging out with people you care about (even if it's just to eat junk food and talk about how bad the commercials are) is almost always worth doing.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at boy syndrome

Here's a common fantasy: Your team wins the pennant. It goes on to the World Series. It wins! And you're there for it, all along, the bat boy, helping out the sluggers, doing your job, proximity to greatness.

The line to get a job at Disney and Google and Pixar is long indeed. Countless people eager to get picked to join a winning team. Not as the person who is going to have to step up and cause success, no, the opportunity sought is to be on the team, to bask without being asked for heroics (which of course, carry risk).

The industrial culture, the resume-building mindset—it's no wonder so many have bat boy syndrome. The alternative, the alternative of picking yourself, is frightening because we've been hoodwinked and brainwashed into believing that it's not up to us. But it is.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re you looking for a project? (a live event in New York in March)

Six years ago, I wrote about a job of the future, the (online) community organizer.

And for a long time, I've been talking about the advantage of picking yourself.

It recently occured to me that there's an increasing overlap between the two, and I'll be doing a live event in New York to explore this. Here's a quick overview:

A hundred years ago, Mark Twain, like many authors of his time, made a living traveling to various cities and giving lectures. Today, of course, we've come full circle, and everyone from Amanda Palmer to Cyrille Aimée are making an impact (and making a living) by performing at house parties, conferences and local events. Authors, speakers, performers, musical troupes—there's increasing demand (and need) for artists to get out in front of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there's ever more demand for individuals to meet each other, to connect face to face. We've gone from giant shows like Comdex to a long tail of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events, all designed to bring tribes together and make an impact.

Here's the opportunity: Mark Twain didn't book his own gigs, and Cyrille Aimée doesn't want to book hers. There's a huge void for impresarios to fill. The impresario invents a new event, finds the venue, the talent and the audience and makes something happen.

Some of the events can be put together small and grow in scale (Startup Weekend has been held in more than 470 cities, and there are more than three TEDx events held every single day worldwide) while others take a long time to pull together and plan but make a singular impact on their industry.

The talent is waiting to get picked. The audience is waiting to get invited. Where are the impresarios? It's something I think you could be really good at if you put your mind to it.

I'd like to share what I know from putting on dozens of events around the world, from being the asked and the asker, the organizer and the attendee. I'd like to open some doors and help you see the opportunity and the challenge of making something happen.

This event, held at the fabulous Helen Mills Theatre in Manhattan on March 1, is open to no more than 100 people. It's a workshop in the best sense of the word, with a focus on organizing impresario projects.

General admission tickets go on sale in a few days (I'll post the link then), but if you'd like an invite for an early-bird guaranteed seat, check out this quick form.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科學家聲稱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不僅能夠確定你能否成為一個早起的人,而且能夠將你可能去世的時間預測到上午還是下午。這種特別基因控制著人體生理節律,或許是當人接近死亡的時候,身體會還原到一種更加自然的生理節律。

意外發現基因變異

據英國《每日郵報》19日報道,美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該基因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類的生物鐘,不僅影響心臟病、中風等急性病發病的時間,甚至能預測一個人最可能在一天中的什麼時候死亡。

這一成果發表在2012年11月《神經學年鑒》雜誌上。該發現衍生自另一項關於老年人睡眠週期的研究。15年前,馬薩諸塞州波士頓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神經科的安德魯·利姆(Andrew Lim)教授率科研小組研究65歲以上老人的睡眠問題,以及如何辨識帕金森氏症和老年癡呆症。

在分析1200個樣本時,安德魯·利姆教授帶領的小組意外發現了睡眠規律和“第一週期”基因變異之間的關聯,該基因突變在人體生物鐘中起著主要作用。

影響個人覺醒模式

研究人員在名為“第一週期”的基因旁邊,發現了一個以腺嘌呤(A)或鳥嘌呤(G)為核基的分子。由於人類擁有兩組相對的DNA,因此存在三種核苷酸組合(四種核苷酸構建了DNA模組):腺嘌呤與腺嘌呤組合(AA)、腺嘌呤與鳥嘌呤組合(AG)以及鳥嘌呤與鳥嘌呤組合(GG)。

一個人有36%的可能性是AA型,有16%的幾率是GG型,有48%的幾率是AG型。早上7時之前起床的人更容易有腺嘌呤(AA)核苷酸鹼基,而愛睡懶覺的人則更易有鳥嘌呤(GG)核苷酸鹼基,不早不晚的人則兼而有之(AG)。

波士頓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神經科主任克利福德·賽坡(Clifford Saper)博士在聲明中寫道:“這種特別的基因類型幾乎影響每個人的睡覺和覺醒模式,而且它擁有一種相當深遠的效果。擁有AA基因類型的人比擁有GG基因類型的人要早起大約1個小時,而AG類型的人醒來的時間幾乎正好就在中間。”

“不是日期而是時刻”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1200名參與實驗的老年人中,一些人的去世時間與這些核苷酸序列所準確預測的時間相差只有幾個小時。擁有AA和AG基因類型的人在上午11時之前去世,而擁有GG基因類型的人趨向於下午6時左右去世。克利福德·賽坡説:“因此真的有一種基因預測你去世的時間。不是日期,而是一天中的時刻。”

安德魯·利姆教授説,人體內部的生理時鐘管理人類生理和行為的多個層面,同時影響著急性病的發病時間。“一個簡單的基因突變會影響到諸如何時死亡這樣最基本的問題,這有點讓人毛骨悚然。”他還聲稱,17%的GG基因類型的人會比其他人晚死平均6個小時。

克利福德·賽坡表示,這一無意中的發現證明了真的有預測人類死亡時間的基因存在,而且預測的準確度精確到了某一天中的幾點。

據《大西洋月刊》報道,研究人員相信,或許是當死亡臨近的時候,人體會還原到一種更加自然的生理節律感應階段,而不是生活習慣所産生的迴圈。

研究人員表示,這有助於判斷患者服藥的最佳時機,也可讓醫院為患者的“危險期”作好準備。

基因因素只佔30%

原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杜靜表示,這種基因變異能夠決定人類死亡時間的説法太絕對。

杜靜表示,從遺傳學角度講,人類死亡中基因因素只佔30%,還有70%是客觀因素決定的,包括環境、個人身體狀況等。比如人突然遇到車禍死亡,就完全是客觀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基因決定的。

杜靜説,像腺嘌呤或鳥嘌呤這樣的易感基因可以對人體遺傳研究和人類發病提供方向。這些基因也可能跟死亡的某一個特定特質有一定聯繫,但是不同疾病人群有不同特點,不能一概而論。以腺嘌呤或鳥嘌呤為核基的分子能決定人類死亡時間的説法也太絕對了。

相關新聞

  德科學家發現長壽基因

人類為何會變老?是什麼決定人死亡的時間和原因?美國《每日科學》雜誌日前報道,德國基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水螅,偶然發現了與人類壽命有關的長壽基因。

水螅是一種多細胞無脊椎動物,老化速度極慢,幾乎可以説是“永生”的。目前對此的解釋十分簡單,因為水螅是出芽生殖,而不是通過交配繁殖。這種繁殖方法的前提是擁有能不斷繁殖的幹細胞。

當人類變老的時候,體內的幹細胞便失去了繁殖的能力,因此機體慢慢衰退。該研究第一作者安娜·博姆稱,他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了一種名叫FoxO的基因,該基因在動物和人類身上都存在,這是早就被發現的。但是直到現在他們才發現,這種基因正是影響人類幹細胞再生的因素。

研究人員分離出了水螅的幹細胞,將其分為三組:擁有正常FoxO基因、擁有非活性FoxO基因、擁有強化FoxO基因。研究結果發現,沒有該基因的動物幹細胞數量明顯少得多。在老年人的身體中,也發現了這種變化。研究人員由此推測,人類的老化也同這種基因有關。

研究人員托馬斯·博世稱,這是第一次發現FoxO基因和人類老化有關。

  基因讓女性比男性更快樂

美國科學家近日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一種特殊的基因能使女性感覺更快樂,但不能使男性感覺更快樂。

美國南佛羅裏達大學、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州精神病研究所的科學家發表報告稱,人體內一種叫做MAOA的基因會影響大腦中一種讓人感到幸福的化學物質的水準,研究發現擁有低表達型MAOA基因的女性一般比其他人都要快樂。不過奇怪的是,雖然有些男性也有MAOA基因,但是他們並沒有顯示出比其他人更快樂。

南佛羅裏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系副教授陳和年説:“這是我們發現的第一個易使女性快樂的幸福基因。這一結果讓我感到驚訝,因為低表達的MAOA基因容易導致酗酒、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它甚至被一些科學家稱為‘戰士’基因,但是,至少對於女性來説,我們的研究指出,這種基因也有積極的作用。”

MAOA基因能夠調節大腦中一種分解多巴胺和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酶的活性,類似于抗抑鬱藥裏含有的“感覺良好”化學物質。低表達型MAOA基因可以提高單胺的水準,使得大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數量更多,有助於振奮心情。

研究還發現,雖然許多男性擁有“開心”的MAOA基因,但他們並沒有比其他人更快樂。研究人員解釋,部分原因可能是男性的睪酮激素抑制了MAOA基因的積極作用。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無一例外會認為,白髮和皺紋是衰老的早期跡象,實際上,人體一些部位在我們外表變老之前功能就開始退化,以下就是人體一些器官的衰老退化時間表。

大腦:20歲開始衰老

隨著我們年齡越來越大,大腦中神經細胞(神經元)的數量逐步減少。我們降臨人世時神經細胞的數量達到1000億個左右,但從20歲起開始逐年下降。到了40歲,神經細胞的數量開始以每天1萬個的速度遞減,從而對記憶力、協調性及大腦功能造成影響。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健康照護健保信託機構顧問、神經學家沃基特克-拉克威茨表示,儘管神經細胞的作用至關重要,但事實上大腦細胞之間縫隙的功能退化對人體造成的衝擊最大。

 腸:從55歲開始衰老

健康的腸可以在有害和有益細菌之間起到良好的平衡作用。巴茲和倫敦醫學院免疫學教授湯姆-麥克唐納表示,腸內友好細菌的數量在我們步入55歲後開始大幅減少,這一幕尤其是會在大腸內上演。結果人體消化功能下降,腸道疾病風險增大。隨著我們年齡增大,胃、肝、胰腺、小腸的消化液流動開始下降,發生便秘的幾率便會增大。

乳房:從35歲開始衰老

人到了35歲,乳房的組織和脂肪開始喪失,大小和豐滿度因此下降。從40歲起,女人乳房開始下垂,乳暈(乳頭周圍區域)急劇收縮。儘管隨著年齡增長,乳腺癌發生的幾率增大,但是同乳房的物理變化毫無關聯。曼徹斯特聖瑪麗醫院乳腺癌專家加雷斯-埃文斯表示,人體細胞隨年齡增大受損的可能性更大,如此一來,控制細胞生長的基因可能發生變異,進而引發癌症。

膀胱:從65歲開始衰老

65歲時,我們更有可能喪失對膀胱的控制。此時,膀胱會忽然間收縮,即便尿液尚未充滿膀胱。女人更易遭受膀胱問題,步入更年期,雌激素水準下降使得尿道組織變得更薄、更無力,膀胱的支撐功能因此下降。人到中年,膀胱容量一般只是年輕人的一半左右。如果説30歲時膀胱能容納兩杯尿液,那麼70歲時只能容納一杯。這會引起上廁所的次數更為頻繁,尤其是肌肉的伸縮性下降,使得膀胱中的尿液不能徹底排空,反過來導致尿道感染。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需要補鈣嗎?很多人的答案是“不需要”。事實上,並非只有兒童和老年人才需要特別補鈣。調查顯示,中國人從一日三餐中大約可以獲得400毫克的鈣,而成年人每天鈣的適宜攝入量為800毫克。

補鈣對於有不良習慣的人群尤為重要。“宅”、挑食、不恰當減肥都會成為缺鈣的原因,而最終結果就是形成骨質疏鬆。

以“宅”為例,隨著城市生活措施快捷化,許多年輕人形成了一種“宅生活”:不出門,不運動,飲食馬虎。而且,許多“宅男宅女”生活不規律,飲食也常常以方便食品和洋快餐打發,給骨質疏鬆提供了可乘之機。

不僅是“宅”,盲目追求美也會造成鈣流失。許多年輕女性為了追求皮膚白皙,一年四季都不願意接受日照,為了減肥而節食更是時有發生。節食對體重産生作用的同時也給骨骼造成了問題,平衡膳食一旦被打破,維持骨骼生長的鈣離子缺少鐵離子、鋅離子的共同吸收,也會導致骨質減少,最終骨量下降。

那如何才可以正確補鈣?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營養中心副主任、康寶萊營養學院及營養諮詢委員會成員蘇珊·鮑爾曼博士認為,首先要保持的就是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適當的日曬和運動;其次,需要有一個均衡的飲食食譜:包含足夠的蛋白質和蔬菜。

蘇珊博士也指出了現有補鈣觀點中的兩個誤區:一是傳統概念中,睡前一杯奶既有利於睡眠又可補鈣。蘇珊博士表示,睡前一杯奶並不是最好的補鈣方式,飯後補鈣更利於吸收。因為吃完飯菜後,吸收消化了很多酸性的物質,比如氨基酸,這些酸性物質有促進鈣吸收的功能;二是很多人認為,牛奶片能完全替代牛奶進行補鈣。蘇珊博士指出,奶片並沒有明確説明鮮奶含量有多少,而且,鮮牛奶中除含有高品質的鈣外,還含有蛋白質、鐵、維生素B等多種營養物質,這些都是奶片無法相比的。

日常食物中含鈣最豐富的是芝麻醬,每100克芝麻醬中的鈣含量為1057毫克。牛奶雖然不能拔得頭籌,但100毫升全脂牛奶含鈣量也達到了676毫克,成為最普遍的補鈣食品。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健水應該怎麼喝

感冒:喝更多的水。感冒時多喝些水或純果汁,對於疾病康復很有幫助,因為有助於沖走呼吸道上的黏液,讓人感覺呼吸舒暢。此外,如果發燒了,人體出於自我保護機能的反應要自身降溫,這時就會有出汗、呼吸急促、皮膚蒸發的水分增多等代謝加快的表現,需要補充大量水分。多喝水不僅促使出汗和排尿,而且有利於體溫調節,促使體內病菌迅速排出。

便秘:大口喝水。便秘的成因簡單地講有兩條:一是體內有宿便,缺乏水分;二是腸道等器官沒有了排泄力。大口大口地喝水,吞咽動作快一些,這樣水就能儘快到達腸道,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科教授姜良鐸告訴記者,中醫認為便秘的原因之一,是人體缺少津液,大口喝水能起到迅速補充津液的作用,從而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上海華東醫院營養科主任營養師陳霞飛建議,便秘的人在補充水分的同時補充些膳食纖維效果更佳,所以最好每天喝一杯高纖蔬菜汁。

肥胖:餐前餐後喝杯水。人體內的很多化學反應,都要在“水”裏進行。有了足夠的水分,才能保證身體的代謝機制正常運轉。對於肥胖的人來説,可以在飯前半小時左右喝一小杯水,增加飽腹感;飯後半小時,再喝一小杯水,加強身體的消化功能,有助於保持身材。

嘔吐:喝點淡鹽水。嘔吐是人體吃了不潔食物後,自我保護的一種表現。為避免嚴重嘔吐或腹瀉後引起的脫水症狀,可以適當喝些淡鹽水來補充體力,緩解虛弱狀態。

上班族需要四種水

排毒:清晨一杯水。很多人都知道早晨喝杯水對身體有好處。人體經過了一宿的代謝,體內的垃圾需要外力的幫助才能排出,水就是最好的“清洗劑”。此時的細胞像一個乾燥的海綿,會捕捉喝進的水,並在40分鐘左右排出。這是個重要的排毒過程。淡鹽水、蜂蜜水、白開水都非常適合早上喝。姜良鐸提醒,早上別喝太涼或太熱的水,溫度以40攝氏度左右為宜。

煩躁:多多喝水。大腦製造出來的內啡肽被稱為“快活激素”,而腎上腺素通常被稱為“痛苦激素”。當一個人痛苦煩躁時,腎上腺素就會飆升,但它如同其他毒物一樣也可以排出體外,方法之一就是多喝水。如果輔助體力勞動,腎上腺素會同汗水一起排出,或者大哭一場,它也會隨著淚水排出。

減壓:做決定前喝杯水。英國東倫敦大學的研究發現,學生在考試前喝杯水,可以提高認知能力,使他們在考試中的表現更出色。而對於上班族,在壓力過大或需要做決定之前喝杯水,可以幫助頭腦變得清晰。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幸福的老人不僅需要壽命長,更要擁有健康的體魄和高品質的生活,到底怎樣才能做到?近日,英國《愛爾蘭審查員報》載文稱,具有以下8種特點的老人生活更健康、生命品質更高,或許可以為您提供一些借鑒。

1.愛吃醋。歐洲科學家研究發現,經常用橄欖油和醋做調味品,可以降低患癌症的風險。另外,攝入高碳水化合物(饅頭、米飯、麵條等)前食用一些醋,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平穩血糖,減少脂肪存儲。

2.愛喝奶。《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刊登新研究稱,每天攝入約250毫升牛奶,患心臟病風險降低31%。

3.工作努力。你或許認為沒壓力的工作最理想,但是科學家對1500名年過80歲的老人調查後發現,工作努力、職業生涯獲得成功的人不容易早亡,而且生活中幸福感也更強。

4.感情專一。英國《健康心理學》雜誌調研發現,幸福婚姻可以延長男女的壽命,而反覆結婚、離婚會讓人産生漂泊不定感,幸福感降低,增加早亡的風險。

5.處事淡定。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常憂心忡忡的人壽命可能縮短16年。

6.子嗣多。英國《老齡化心理學》雜誌的研究表明,一個女人生的孩子越多,壽命相對越長。因為孩子多的女性,在晚年會獲得更多子女在心理和財務上的支援。

7.喜歡玩牌或購物。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稱,對於老年人來説,玩牌或購物對健康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鍛鍊身體。還有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自己感覺良好。

8.證書多。根據美國阿肯色大學的研究,獲得資格證書越多的人,壽命一般也較長。缺乏教育者更容易染上吸煙等壞毛病,增加心臟病和癌症風險。另外,這些人也多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科學家稱,刷牙不徹底導致的牙菌斑、牙周炎問題可能加大患癌症死亡的風險。據報道,五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有口腔感染和發炎症狀。一項研究更顯示,嚴重的牙菌斑、口腔細菌問題會將患癌死亡的風險增加80%,可能減少13年壽命。

據報道,牙周病會導致口臭、牙齦出血、嚴重則致齲齒、退縮齦以及牙齒脫落等。科學家稱這與一系列慢性疾病有關,如心臟病的部分病因是由牙齦開始出現的炎症進入血管導致的。

瑞典科學家所做的類似研究稱,口腔衛生不良可能意味著同時擁有其他一些容易引致癌症的生活習慣。瑞典科學家從1985年開始進行了一項長達24年的研究。他們在斯德哥爾摩隨機抽取了1390名成年人進行了體檢,研究起步時所有被調查者的年齡在30-40歲,科學家將他們有可能引起癌症的生活習慣(如吸煙等)記錄在案,包括口腔健康情況,被調查者中沒有人有嚴重的牙周病,但牙齒和牙齦表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牙菌斑問題。

至2009年,已有58人死亡,其中1/3是女性,35%因患癌症而死。研究中,男性平均死亡年齡為60歲,女性則為61歲,這些死者中,女性比預期壽命短13年,男性短8.5年,所以他們被視作過早死亡。研究中女性主要是因乳腺癌死亡,男性所患的癌症種類卻不相同。去除其他因素(如是否吸煙)的影響,患有牙菌斑、牙周炎和過早死亡間的相關性仍然較高。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穿陳舊的內衣褲會讓身體老化

一般女性都知道,品質稍微好一點的內衣,價格普遍比較昂貴。一項在日本針對20歲-50歲女性1000人展開的隨機調查中發現,有近五成女性對丟棄自己高價買來的內衣感到“捨不得”。

然而,女性的身體是在隨時發生變化的,尤其是胸部,很容易隨著生理期的變化以及體重的增減而發生變化,一旦體重下掉,胸圍也是縮水得最厲害的地方。另外,隨著身體的衰老,幾年前買的內衣褲可能已經不適合現在的身體,勉強穿著只會給身體帶來不適甚至傷痛。

從風水的角度來説,傳説“女性會將布料中誕生的好運吸收到體內”,因此,長期穿舊的內衣褲也會阻擋自己的戀愛運。當然,這只是一種迷信的説法。

胸罩的平均壽命只有一年

據稱,胸罩的平均壽命只有使用100次左右的時間。如果説胸罩三天一換,那麼胸罩的壽命只有一年。由於胸罩上往往繡有漂亮的圖案,價格也相當不菲,捨不得扔的女性佔大多數,那麼要不要扔,您還得對胸罩的性能做一個檢查。

檢查胸罩的兩個關鍵詞:“鐵圈”和“肩帶”

選擇胸罩的一個重要的選擇就是胸罩內部的鐵圈,如果鐵圈能夠正好襯托在胸部下方,不但能夠支撐起一個挺拔的胸部,也不會給女性帶來勒緊的痛楚和不舒適感。但是胸罩永久了以後,在清洗的過程中也容易讓鐵圈歪曲,長期穿這樣的胸罩只會給胸部帶來傷害。您可以按照以下步驟來做一個簡單的胸罩檢查:

1、找一個平的地方將胸罩攤開放好;

2、將視角調整為主視圖而非俯視圖後,觀察胸罩的鐵圈是否貼在平面上,是否有離開平面翹起的部分;

3、如果胸罩的鐵圈有一部分離開平面翹起來,則説明鐵圈已經有歪曲,這樣的胸罩應當捨棄,重新購買新的胸罩。

另外,如果肩帶無論怎麼調短都還是會鬆垮,也是胸罩老化、劣質化的一個標誌。

檢查內褲的關鍵詞:“皮筋的伸縮”

內褲如果長期食用,也會給女性的身體帶來傷害。檢查內褲是否該換最主要是觀察皮筋的伸縮性,皮筋是否已經失去了彈性?另外,內褲的各個邊緣是否有線頭冒出來?如果發現失去伸縮性,或者內褲看起來脫色、冒線頭,則説明內褲已經需要更換了。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都有熬夜的習慣,他們有的是實屬無奈,熬夜加班,另一種是自願樂享夜生活。説起“貓頭鷹”們的健康問題,各科室醫生都非常擔心。

消化科醫生擔心:熬夜的人腸胃都不好

説起熬夜,北京朝陽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楊立新的第一句話就是:“熬夜的人一般腸胃都不好”。楊立新説,這是因為熬夜時很多人會吃夜宵,夜宵長時間停滯在胃中,促使胃液大量分泌,對胃黏膜造成刺激,久之易導致胃黏膜糜爛、潰瘍。且晚上胃腸道得不到休息,功能紊亂,便秘等問題就來了。

腫瘤科醫生擔心:熬夜提高患癌風險

“如今腫瘤發病率越來越高,我真擔心夜貓子們的健康!”在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腫瘤科主任歐陽學農看來,長期熬夜是腫瘤高發的一個誘因。因為熬夜會導致內分泌激素水準的紊亂,使得細胞代謝異常,影響人體細胞正常分裂,導致細胞突變,提高患癌風險。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早已認定,夜班是強烈的致癌因素,與朝九晚五的人群相比,夜班族晚期腫瘤風險增加24%,早期腫瘤風險增加49%。

心外科醫生擔心:熬夜誘發心血管病

“我的一些病人就是以前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晚上也經常熬夜。”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的副主任醫師馬涵英説,熬夜時,人長期處於應激狀態,不斷分泌腎上腺素等激素,會造成血管收縮異常。長期缺乏睡眠,人就會感覺緊張、焦慮,容易誘發或加重高血壓。對於本身有房顫、心律不齊、冠心病等病人,熬夜無形中給心臟加重負荷,很容易發生心肌梗塞等事故。

 眼科醫生擔心:通宵熬夜奪走好視力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好視力會在長期熬夜中悄悄流逝。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楊永升説,熬夜等於是超負荷用眼,在燈光下苦戰一夜,容易使眼肌疲勞,長期以往,會導致視力下降。一些熬夜的人還會出現疼痛、幹澀、發漲等問題,再加上抵抗力低,還會誘發結膜炎,角膜炎,眼底黃斑水腫等眼病。

精神科醫生擔心:失眠抑鬱也可能

熬夜不但傷身,還傷神!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病區主任賈宏曉説,他接診了許多年輕患者,都因長期熬夜導致睡眠障礙,甚至出現神經衰弱等問題。賈宏曉介紹,這是因為人的交感神經一般是夜間休息白天興奮的,熬夜時交感神經在夜晚保持興奮,到了白天就會出現這些症狀。熬夜久了還可能增加患抑鬱症的風險。

熬夜小貼士

實在不能避免熬夜的生活,各科醫生也給出了他們的熬夜保養的建議,最大程度減輕熬夜傷害!

吃 熬夜容易上火,不過這多是虛火,可以吃些枸杞子、黃芪、當歸、阿膠來調養,起到益氣滋陰、清熱降火、消除疲勞、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吃夜宵不要吃寒涼油膩的食物,稀飯是優選。

喝 熬夜少喝咖啡,咖啡易引起失眠,還消耗體內B族維生素,更易累,可喝枸杞大棗茶,補水又去火。

護 熬夜時,最好每工作45分鐘左右休息10分鐘,或隔半小時做做深呼吸,做做眼保健操,並適當吃些富含維生素A的橙黃色果蔬,防止視覺疲勞。

睡 如果非要熬夜的話,建議在子時(23點到1點)最好能睡一會兒,把陽氣養起來,第二天不要用一整天的時間昏睡,最好是減少上午補眠的時間,中午適當補眠,下午的補眠時間不要超過3小時。

按 熬夜的人可按摩一下足三里穴,幫助熬夜者調節機體免疫力,還能調理脾胃補中益氣。同時按壓攢竹穴(在眉頭內側)、睛明穴(在內眼角的地方)、太陽穴,以緩解眼睛疲勞和水腫,預防近視。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唾液具有快速止血,軟化收縮血管,溶解細菌,滅殺微生物,健齒強腎,抗病毒,助消化等功能。近年來,美國學者發現唾液含有能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和皮膚表皮細胞生長的“神經生長因子”和“表皮生長因子”。

美國喬治亞大學醫學院專家的研究表明,致癌作用很強的黃曲毒素和3.4--苯並比及亞硝酸鹽與唾液接觸30秒後就會消失,並建議“每口飯最好咀嚼30次”。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的養生學者把它譽為:“華池神水”、“金漿”、“金津”、“玉液”、“玉泉”、“甘露”、“清潔劑”、“天然抗癌劑”等。

150歲的印度人説自己的長壽秘訣──每一口飯,或菜,細嚼慢咽,嚼上三十二次,還有我喝水,或飲料時,讓它們在口裏呆一陣,等一會兒再吞下去,就這些方法,幫助我活到了150歲。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一百九”並非侈談。

口水的營養成份與功用

唾液,俗稱“口水”,是由唾液腺分泌出來的,它們差不多全部被吞下,經胃腸道吸收入血。近年來,經過科學家的探索,發現唾液在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每天吞咽自己的唾液可以美容祛病延壽,更是不可忽視的抗癌奇兵。

它主要由唾液腺分泌。人體有多個唾液腺,小唾液腺分佈口腔各部黏膜中,有唇、頰、舌、腭四種腺體,大唾液腺有腮腺、舌下腺和下頜下腺。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是主要的唾液分泌器官,分泌的同時,受到大腦皮層的控制,也會受到飲食、環境、年齡以及情緒或唾液腺病變等影響。人每日分泌1,000-1,500毫升的唾液為正常現象。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唾液99%以上的成分是水,但就在其餘的1%裏,包含鉀、鈉、鈣、磷等多種微量元素和500多種蛋白質。

“氣是續命芝,津是延年藥。”口水中所含的最具魅力的物質,當首推由日本已故醫家緒方知三郎發現的腮腺激素。這種激素是由三大口水腺之一的腮腺分泌的,許多學者都認為它是“返老還童”的荷爾蒙。

腮腺激素能增加肌肉、血管、結締組織、骨骼軟骨和牙齒的活力,尤其能強化血管的彈性,提高結締組織的生命力。只要腮腺激素充盈,血管和皮膚間質、結締組織的功能就會加強,皮膚的彈性就能得到保持。然而,人到中年後,腮腺開始萎縮,分泌的激素就逐漸減少。常作咽津動作,可延後腮腺萎縮。

一般體質強健的人,口水分泌比較充盈旺盛。年老體弱者口水分泌不足,常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枯、體力日衰、耳鳴重聽、面部失去光澤、便秘等情形,運用吞口水養生法,可重拾青春,抗衰延老。

唾液對人體養生有8大神效

消化作用:唾液能把嚼碎的食物“捆綁”成一個個“食團”,利於吞咽。同時唾液中含有澱粉酶,能把食物中的澱粉分解成麥芽糖,不僅讓人感覺到甜味,還讓食物在口腔中就進入了消化過程。

消炎作用: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和分泌型免疫蛋白球a等抗菌成分,能抑制或消滅溶血性鏈球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及葡萄球菌等,從而預防牙齦、口腔和咽喉發炎。

清洗作用:平均每人每天的唾液分泌量可達1000-1500毫升。人的口腔中會積存食物殘渣,給細菌繁殖創造條件。唾液在口腔內不斷流動,就相當於對牙齒進行及時清洗,從而保持口腔的清潔與健康。

護齒作用:唾液所含的鈉、鉀、磷酸、鈣、蛋白質、葡萄糖等營養成分能維持口腔酸鹼度,調節ph值。牙齒表面琺瑯質的溶解和沉積是個動態過程,唾液中的鈣離子、磷酸根離子和氟離子等在保護琺瑯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療傷作用:荷蘭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唾液中的富組蛋白能顯著地縮短傷口癒合時間。因此,在突然受傷、清洗不便的情況下,可以在傷口上涂些唾液。

抗癌作用: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唾液能消除致癌物所産生的超氧自由基。唾液的消毒過程不僅在口腔中,還會在胃裏持續30分鐘。每口食物咀嚼30次,可使唾液與食物充分混合,自由基得到最大程度的清理,抗癌效果最佳。

檢測作用:科學家可利用唾液樣本檢查病人體內的藥物含量。用唾液代替血液樣本檢查艾滋病也開始應用到實踐中。目前,科學家還在研究通過唾液檢測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疾病的方法。唾液取樣簡單,操作方便,將成為醫學發展的趨勢。

抗衰作用:唾液中含有一種能使人保持年輕的“口水腮腺激素”,能使人聰明、齒堅、肌強,這樣即使人到老年也會紅光滿面,不減青春活力。

可見,“口水”是寶貴的,不能隨意浪費、棄失,要善於促進口水的分泌,達到健身強體、養生長壽的目的。

有些口水可以殺死100%癌細胞

日本現代醫學,對人的唾液用小白鼠、小兔子作臨床觀察發現,普通人的口水,可以殺死百分之七、八十的癌細胞,而有的人的口水,可以殺死百分之百的癌細胞。──去年中國死亡人口統計中──死於癌症的人數,佔死亡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口水裏面居然含有天然的抗癌因子,這是上帝賜給我們的啊。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會助長癌細胞生長的條件,口水就可以對癌細胞造成威脅甚至殺滅。所以,中醫自古以來很重視口水養生法,就是這個原因。俗諺有雲:“口咽口水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胃會不會把它自己消化掉?沒有味覺也會餓死?近日,美國科學家瑪麗·羅奇在她的新書裏解答了這些有趣的問題,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神奇的人體。

1.一次專注的嗅覺,平均持續1.6秒。如果不有意識地去聞,人只會注意到周圍10%的味道。

2.那些味蕾被破壞的人最終會死於饑餓。因為如果食物吃不出味道,大腦就會告訴你“這不是吃的,不能吞咽。”

3.一般人的胃大概能裝4.5升的水,再多就爆了。

4.胃會把自己消化了嗎?答案是,會。不過我們的胃因此進化出高效的自身組織再造功能,每隔一段日子,你就有一個全新的胃。

5.食物偏好很早就形成了。媽媽們所吃東西的味道會留在母乳和羊水裏,她們的寶寶小時候也更容易接受和喜歡上這些食物。

6.一天中我們會經歷兩個放屁高峰期:午飯後5個小時和晚飯後5個小時。

7.當你臉紅時,胃內壁也會跟著變紅。

8.動物舔傷口,人喜歡親孩子。這是因為唾液含有強效殺菌成分和皮膚細胞生長因子。

9.黏糊的食物在食道裏的行進速度是每小時0.22英里,跟烏龜差不多。所以年糕等黏性較大的食物不好消化。

10.女性的屁更難聞。女性的屁中硫化氫濃度更高。不過,男性每次放屁的氣體總量更大,因而兩方不分伯仲。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拳力”越大壽命越長?

“子”字是小孩子剛出生時的大頭形象,上面是一個大腦袋,底下是一個小身體。小孩子出生後,人們觀察到小孩子出生時手的一個共同的象,就是都是把大手指攥在四指裏,這就是“醜”字的古代象形。道教裏管把大拇指攥在四指當中的握法叫做握固法。

那麼為什麼小孩子一齣生都這樣握拳呢?《黃帝內經》裏五臟與五神的對應關係中,肝所對應的神明是魂。中醫認為,肝氣特別足的話,人的魂就特別足。就好比油燈一樣,假如油特別足,光亮就會特別亮,這個光亮就是神明。小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頭頂的囟門未合,而囟門被認為是魂出入之所,所以小孩子出生時的握固法就是在固住魂。道家認為,無名指的指根處為肝的風竅,所以握固法為大拇指掐在無名指的指根處,小孩子剛出生時這麼握得非常緊,這是因為人出生時肝氣特別足,同時要固住魂魄。

人死的時候也有一個共同的象,就是撒手而去。這個象暗示給我們一個重要道理,人在死亡的瞬間,肝魂散掉了,兩隻手再也固不住了,一撒手,握力和肝氣都隨魂而去了。

這麼説來,人的出生和人的死亡都和肝氣的生發之機有著很大的關係。肝在中醫裏面屬於厥陰之性,有生發的能力和條達之性,同時這個生發也一定要能夠收斂得住。所以中醫在描述肝的木性的時候,取“曲直”兩個字,“曲”就是它的收斂性,“直”就是它的條達性。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看待事物的方法是很辨證的。

如果我們要想長壽,應該經常鍛鍊手的握力。

按照中醫理論,手指和經絡是相通的,從大拇指到小拇指,依次與人體的肺、大腸、心包、三焦、心臟和小腸相對應,並且還集中了其他重要穴位。全方位活動手指,不但能夠疏通經絡,還可有效地開發腦細胞。其中,讓手指快速地在桌上“行走”,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國內外均有豐富有趣的手指“行走”方式。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