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作家朱子】

 

台灣籃球最傑出、最關鍵的兩名球員林志傑、曾文鼎,未來三年都不會再回到台灣打球。

 

「野獸」林志傑應該會繼續留在大陸CBA,為浙江廣廈效力,年薪預估會達200萬人民幣,比現在的120萬人民幣還要多一些。

 

即使不留廣廈,新疆廣匯、綢州銀行、上海大沙魚也都有意簽下林志傑,林志傑在今年CBA季後賽平均23.8分的超水準演出,讓他年薪可望突破900萬台幣,成為台灣籃球史上第一人。

 

台灣「第一中鋒」曾文鼎未來幾年都會效力上海,他四年超過600萬人民幣合約,平均年薪約150萬人民幣,今年可能會被林志傑超越。

 

看著林志傑、曾文鼎「旅外打球」,年薪動輒超過600萬台幣,林志傑今年身價甚至可能超過900萬,台灣籃球在停滯進步這麼多年,令人失望搖頭之後,是不是真的該想想如何重生,如何重建,如何迎頭趕上。

 

你說台灣球隊與市場,付不起曾文鼎、林志傑一年600萬以上年薪嗎?那也未必,在台灣運動市場與籃球生態裡,他們兩人值這個錢,也有這樣的球星架式與能力。

 

只是SBL現有薪資結構、球團組成、企業投資觀念與市場潛力,還沒能帶給企業主和老闆更寬闊的視野,刺激並吸引他們更多投入,籃球市場中現有人才、籃球文化、環境,也明顯不足。

 

球團企業老闆不想突破,不想投資經營,不想投入更多行銷,加上中華籃協也沒有投資與積極的規畫、作為,SBL市場做不大,形勢創造不出來,媒體不重視,球迷不捧場,台灣籃球頂級球星往大陸淘金成了為趨勢。

 

在台灣投資體育事業,投入職業運動,經營球團俱樂部,都只能歸類在「社會公益事業」,很難均衡營收獲利,必須付出更多,企業從中獲得的形象、廣告、名氣也極為有限。

 

運動文化薄弱、籃球市場太小,專業人才不足,企業能力、視野有限,主事的中華籃協也始終軟弱無力的情況下,林志傑、曾文鼎不再回頭,這是台灣籃球的悲哀,也是令籃球迷最無奈的現況。

 

林志傑球季結束回來看看家人,曾文鼎利用空檔去日本職籃賺賺外快,台灣籃球即使不能迎頭趕上,但總該做些什麼讓人可以注意的事吧。

 

【2011/4/6 聯合新聞網】



全文網址: SBL沒發展 野獸、阿鼎不再回頭 - 台灣之星 - 籃球風雲 - udn運動大聯盟 http://mag.udn.com/mag/sports/storypage.jsp?f_ART_ID=310904#ixzz1wjwxZANc 
Power By udn.com 

文章標籤

祥記港式美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約作家朱子】

 

從奧蘭多媒體透露的消息,第一輪死在老鷹腳下,輸的灰頭土臉的魔術,似乎不會開除教練范甘迪,也不會去改變總經理史密斯的職務與角色。

 

魔術應該開除范甘迪,只有這樣才能解放魔術,修正用人,為魔術注入全新戰術系統,活絡魔術後場供輸、衝擊力與內外線搭配系統。

 

做為2009年東區冠軍,魔術隕落速度之快,衰退之嚴重,令人詫異,魔術去年季後賽4:0橫掃老鷹,四場勝分101分的絕對優勢,在范甘迪執教下早已成為過往雲煙。

 

魔術必須開除范甘迪有5個理由。

 

第1、戰術、戰略失靈:魔術中鋒哈沃德得分、籃板爆發,魔術輸球,哈沃德受困,隊友更多持球、跑動、靈活戰術,魔術贏球,魔術被老鷹淘汰的過程與內容可以證實,范甘迪在戰術運用與戰略調整上,失去針對性和應變,這是做為總教練極大致命傷。

 

季後賽不能只有單調的籃下、三分,一支成熟的團隊必須有快速輪轉攻防能力,魔術在戰術失靈,戰略不當的情況下,只能靠哈沃德一個人在內線大量取分,或者寄望外線射手群「命中三分」,提高命中率,當然無法提升球隊戰力。

 

第2、性格剛愎自用:范甘迪為什麼2006年季初被熱火總裁萊里下放,不是因為他執教能力不好,而是他「不夠好」,也不足以為熱火贏得總冠軍,在帶領明星球員與邁向總冠軍之路,范甘迪剛愎、固執、難以調整的性格,很難凝聚團隊,激發球員潛能,成為他生涯執教最大敗筆。

 

當年萊里毅然解放范甘迪,最終熱火摘冠,萊里還被罵了半死,看來萊里是真正了解范甘迪執教性格問題的先知。

 

第3、與球員關係不好:范甘迪是個優秀的教練,言談幽默,防守一流,專注認真,而且素以敢言出名。但他的執教性格與風格,一絲不苟,他和球員的關係並不和諧,他不但無法取得明星球員的信賴與尊敬,也一直未能建立自己執教分量。

 

做為一名總教練,你必須取得球員共同的信任,同時建立自己威望,剛柔並濟,恩威盡施,范甘迪顯然是一名「公事公辦」的守法公務員教練。

 

第4、不能面對錯誤:在魔術失敗之後,任何一名總教練都要面對問題和失敗,找到原因,你可以推矮,也可以一切承擔,更可以裝死。但不管用何種方式,真正的提升在於「面對錯誤」。

 

很顯然,范甘迪並沒有去面對自己的戰略運用、戰術設計、臨場調整、用人思維進行檢視。

 

 

第5、用人不當:在范甘迪用人哲學下,後衛亞瑞納斯「無用」,前鋒巴斯「不堪用」,主控尼爾森「多用卻沒有實質績與影響力」,前鋒特庫魯「用多但沒有發揮關鍵作為」,後衛瑞迪克「常用卻狀況下滑」。

 

在范甘迪執教思路與表現中,魔術已經沒有苦工,沒有籃板手,沒有禁區防守大將,因為這一切都被哈沃德承包了。哈沃德大包大攬,這也是教練的失誤,其他球員根本沒有融入空間和足夠上場時間,凝聚為一個團隊。

 

魔術想要改造並提升,就必須開除范甘迪,否則魔術很難走出現況,並成為總冠軍級別球隊。

 

【2011/5/2 聯合新聞網】



全文網址: 五大理由 魔術應該開除范甘迪 - 深入報導 - 籃球風雲 - udn運動大聯盟 http://mag.udn.com/mag/sports/storypage.jsp?f_ART_ID=316095#ixzz1wjphzAhz 
Power By udn.com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晚報╱記者李亦伸/綜合報導】

 

NBA持續變天!總冠軍賽票房持續飆張,平均票價高達1012美元(約合台幣30304元),奧克拉荷馬賣得比邁阿密更貴,邁阿密主場站票賣到一張141美元,電視收視不斷刷新紀錄加上商品狂飆,NBA正在改朝換代。

 

五大主力平均不到24歲的奧克拉荷馬雷霆,第一戰將杜蘭特(Kevin Durant)入行第五年,就率領雷霆打進NBA總冠軍賽,引爆全城熱力,雷霆球迷搶票絕不手軟,第一戰平均票價至少700美元,最低票價250美元。

 

邁阿密媒體報導,熱火總冠軍賽平均票價約838美元,但某一特區票價平均超過10870美元,雖然邁阿密搶票情況不如奧克拉荷馬,但熱火當地也是一票難求。

 

一家經營二手球票的代理商透露,熱火必須在前兩場客場取得一勝,那麼第3-5場回到熱火主場,票價還會上漲,如果前兩場客場熱火全敗,那麼第3-5場熱火門票可能下滑一點。

 

根據奧克拉荷馬媒體統計,今年總冠軍賽雷霆門票要比熱火門票貴了55%左右,這在往年根本不可能出現,也顯示雷霆球迷多麼力挺自己的球隊。

 

【2012/06/13 聯合晚報】



全文網址: 一張門票平均3萬 看雷火爭冠超貴 - 籃壇花絮 - 籃球風雲 - udn運動大聯盟 http://mag.udn.com/mag/sports/storypage.jsp?f_ART_ID=395992#ixzz1y3Qcdhn2 
Power By udn.com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星期二、四都要到美崙田徑場帶「一群」小朋友練習。原本並不是一群,一開始只有雙胞胎姊妹(璟晴、璟喻),但不知不覺地人數愈來愈多,而且年紀、性別、程度與目標都不同,開課表的困難度也大大增加。

 

記得開始到美崙帶她們練習應該是從去年九月開始的,不知不覺九個月過去了。雖然難度很高,開課表時也有更多需要考慮的地方,也曾為課表的事失眠不少夜晚,但今天(2012.6.15)七位小鐵人一起在雨中團練時,讓我興起一種奇妙的感動。那些心神的耗費似乎都有所值了!

 

訓練的目標在「打基礎」而非「拚成績」 

 

在撰寫《鐵人三項》期間閱讀了許多體能與技術訓練的相關書籍,也跟Pitt學了許多體能與肌力訓練知識,而且從事鐵人三項的訓練與比賽也好多年了,經驗也算豐富。但這些知識都是關於「菁英」的「成人」選手,而我個人的訓練經驗也不見得適合小朋友。

 

【國峰的水中練功日記】-『面對一群年輕選手的閱讀與思考-分享傳奇教練Arthur Lydird對於年輕選手的訓練原則』  

 

所以,這九個月開始帶這些年紀輕輕的小鐵人練習時,我一直不斷地思考「要開怎麼樣的課表才最適合她/他們這個年紀?」「什麼樣的菜單對她/他們的幫助最大?」訓練初期她們時常喊膝蓋痛、腳踝痛、前脛痛、腰痛、肚子痛……等想得到的地方都痛了。只要發生疼痛,不管是什麼課表都只能立即喊卡,我也對此相當苦惱:「為什麼會痛呢?」因為自己已經太久沒有跑到痛過,或是曾痛過忘了,對於她們的疼痛迫使我在圖書館與網路上翻查資料與思索許久。因此「怎麼樣的體能訓練才能讓她們無痛地練習?」變成一開始帶小鐵人(尤其是女生)訓練時最大的課題。

 

接著才是菜單的內容,要讓它們吃下什麼訓練才能幫助她們打好基礎。一開始我的目標就很明確,訓練的目標不是要她們「拚成績」,而是「打基礎」,所以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才能幫她/他們打下札實的基礎?」這是我在開設課表時經常問自己的。

 

信心來自於知識

 

剛開始在設法解決她們疼痛的問題時,我也因此進修了許多運動健護的相關知識,看著她們藉由自己開設的訓練處方,到現在原本練跑時會痛的關節與肌肉都慢慢地開始Injury Free起來,像今天璟喻已能無痛地「赤腳」跑完每公里5分30的定速跑四十分鐘主菜單,那種看著她們成長的成就感,是繼續帶著她們練習的動力之一。

 

當然,還有許多體能上的問題要克服,但「不要急,Be Patient!」是訓練年輕鐵人選手時教練的核心態度。教練要先有耐心與信心才行。不能急於開設強度過高的課表,或是一下子增量太多,要有耐心地「培養」基礎有氧體能,有氧底打得愈札實,將來的成就愈高。這一點在讀了Arthur Lydiard的書之後,讓我對自己的課表更有信心!

 

亞瑟.利迪亞(Arthur Lydiard1917~2004

 

 

亞瑟.利迪亞是何許人也?他是紐西蘭人,生於1917年,卒於2004年,享年八十七嵗。五十年代初期的許多跑步教練,都會讓他們的年輕選手進行高強度的間歇訓練,利迪亞算是第一個發現過度或過早的無氧訓練效果不好的教練,他認為成績的基礎是要建立於強大的有氧體能之上,所以他非常強調長距離的低強度有氧跑,他認為Aerobic Base的建立是所有年輕選手都必須做的,他認為太多的無氧間歇跑只會扼殺他們培養基礎的機會,也會增加受傷的風險。 

 

當年他提出這種訓練法時,很少人認同他。但當他所訓練的選手--Peter Snell在1960年的墨西哥奧運獲得男子800公央金牌、Murray Halberg 獲得男子五千公尺金牌,以及Barry Magee 獲得男子馬拉松的銅牌時,Lydiard的訓練理論終於受到其他人的重視。隨後利迪亞受到許多其他國家所聘,出任長跑國家隊的教練。最輝煌的戰績是在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當時他是芬蘭隊的教練,隊上的選手Pekka Vasala 拿到男子1500公尺金牌,Lasse Viren 則奪得五千公尺和一萬公尺的金牌。 

 

《跑向巔峰》(書名暫譯,原文書名為:Running To The Top 

   

【國峰的水中練功日記】-『面對一群年輕選手的閱讀與思考-分享傳奇教練Arthur Lydird對於年輕選手的訓練原則』 (2)  

  

這本書是東華鐵人隊的前隊友周定衡(Jamie)從美國幫我帶回來的,他目前在美國德州攻讀運動生理學的碩士學位,今年即將畢業,未來也會繼續讀運動科學相關的博士,是一位對訓練科學相當有興趣的朋友,這次他回來花蓮住在我這兩個晚上,聽他分享了許多週期化訓練內裡的生理學機制。這次他幫我帶來了四本書,除了《跑向巔峰》(Running To The Top),另外三本是Lore of Runnning、World Book of Swimming和Danial’s Running Formula。在此要特別感謝他,這四本書如果從臺灣訂新書要接近一萬元,但Jamie幫我從國外買二手書回來才花一千多元就買到了。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跑向巔峰》中的第三章:〈年輕選手的基礎訓練〉(Chapter 3: The Basic of Youth),這篇文章讓我如獲至寶,因為這個主題正是我這幾個月來在設法尋求答案的,沒想到傳奇教練Lydiard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透過這本書說清楚了。下面節錄第三章中的部分段落翻譯如下:

 

第三章:年輕選手的基礎訓練(徐國峰 選譯)

   

【國峰的水中練功日記】-『面對一群年輕選手的閱讀與思考-分享傳奇教練Arthur Lydird對於年輕選手的訓練原則』 (3)    

 

偉大的瑞典籍教練──1948年的頭號奧運教練葛斯塔.赫姆(Gosta Holmer)曾說過,如果你能讓一位選手從青少年就開始訓練,而且直到成年都不讓他比賽,你將已經為一位奧運冠軍打下札實的基礎。這是一個我長久以來認可的理想訓練方式,這也是我為何總是堅持要看遠一點,尤其是對那些急於想要變成冠軍的選手。訓練永遠沒有安全的捷徑可走。

 

我最近才剛從肯亞(Kenya)回來。自從那些非洲長跑選手主宰全世界中長距離的比賽以來,他們就一再地提醒著我關於扎實有氧訓練的重要性。他們的某些生活方式和赫姆所訓誡的完全相符。

 

在肯亞或其他非洲國家,很多年輕學子都每天跑步上下學。他們沒有車子、巴士,只靠他自們的雙腳。一位叫做比沃特(Biwott)的年輕人,每天跑16公里(10 miles)去上學,再跑16公里回家,每個星期有五天都這樣跑,一星期總共跑160公里(100 miles)。他是1968年墨西哥奧運的金牌得主。

 

【國峰的水中練功日記】-『面對一群年輕選手的閱讀與思考-分享傳奇教練Arthur Lydird對於年輕選手的訓練原則』 (4)  

 

這些孩子跑步只是因為那是他們唯一的移動方式。他們跑起來沒有壓力,不是為了比賽,只是為了好玩,而且他們長久以來都在建立攝氧量的容積與有氧耐力的基礎。小時候無目的性所累積的有氧基礎,在長大後使他們隨便參加一場比賽都能跑出黑馬般的漂亮成績。我們可以在1988年國際田總世界越野錦標賽中看到肯亞小將比其他選手優異的表現。現在,Moroccans、Tunisians、Algerians和其他選手已經進入國際的跑者舞台,而且跑出極佳的成績,都是因為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做了很多有氧訓練的緣故,他們已經建立極穩固的有氧基礎,因此才能在長大後鍛鍊出更快的跑步速度和技術。

 

在美國,當年輕的選手在高中開始嶄露頭角時,他們都會被放到四百公尺的操場上,把無氧訓練的課表堆疊在他們身上。最終,他們都不再發光發熱。

 

我們已經知道年輕選手在發育快速的青春期以前的攝氧能力比成年人有效率得多。他們也具有高度的感官神經系統,所以他們受到天生本能的保護,而且能在有氧強度下持續運動。但他們無法承受大量的無氧訓練或參加很多比賽。雖然這種情況在發生在許多富足的國家,通常只是因為運動上的成就可以幫助他們升學以及獲得各方贊助。因此,這些年輕的選手的有氧能力因此無法充份地培養,當他/她們成人後—如果他/她們還對跑步有興趣—他們相對不足的有氧能力,必然無法與那些非洲選手相比。當面臨比賽的壓力時,他們的膝蓋抬不起來他們會體驗到神經肌肉的衰退,他們在最後無法衝刺,但非洲的選手卻可以。(峰按:不要再只是為升學或贊助而在年紀輕輕就追求成績!)

 

撒丁(Saltin,瑞典運動生理學家)發現肯亞選手整體的有氧能力只比瑞典選手高出一點點(約百分之三)。瑞典選手的最大攝氧量(VO2 max)是從76-81 ml/kg/m,而肯亞選手是79-87 ml/kg/m。每一受試者的慢縮肌與快縮肌的比例都相同,但撒丁在肯亞選手的肌肉中發現關鍵性的差異。

 

【國峰的水中練功日記】-『面對一群年輕選手的閱讀與思考-分享傳奇教練Arthur Lydird對於年輕選手的訓練原則』 (5)  

  

肯亞選手的肌肉細胞中有較多的粒線體(mitochondria),而且在肌纖維旁佈滿較多的微血管。瑞典跑者股四頭肌的細胞中有45個粒線體,但肯亞跑者卻有78;同樣地,撒丁發現如果給那些世界上頂尖的滑雪選手更多的氧氣量,他們就更能抵抗疲勞產生。在肯亞選手的肌肉細胞裡有較高濃度的酵素,那些酵素能夠分解脂肪,肌肉需要它們來進行有氧代謝

 

在紐西蘭有很多相同的例子,那些被稱為「厲害」的國高中選手能夠贏過任何同年級的跑者,他們可以在長距離項目、公路賽或越野賽得冠,但二十歲之後,就不再是冠軍了。當身體發育完全後就會失去小時候天生就有的高攝氧能力。而那些「厲害」小選手在小時候卻沒有好好地培養有氧能力,或是維持那能力到長大。反觀那些被打敗的其他小選手,一開始被認為沒有跑步天份,但他們努力地有耐心地進行有氧訓練,維持小孩本身具備的高攝氧能力,最後變成冠軍的反而是他們。(峰按:雖然小時候天生就有很好的有氧能力,但沒有好好訓練與培養,結果長大後反而失去了優秀表現所需的有氧基礎。)

 

所以,如果我們要訓練小朋友的話,最好鼓勵他多跑一點,看看他能跑多遠而非跑多快。我們可以讓他們隨意在公園或道路上小跑,在目前的體能限制下讓他們盡情享受跑步的感覺。讓他們到賽場上去擊敗其他孩子,將抑制他們發展成未來冠軍。

 

無氧訓練會毀掉年輕的跑者。

 

我曾聽人向我申訴說小朋友不該做任何我所開的跑步課表;但我只讓他們做有氧訓練,那對他們很好。我不讓小朋友做無氧訓練。

 

想想那些非洲選手吧。他們在末成年時的所有時間都只進行有氧跑的訓練──而且跑得非常多。那正是為什麼他們在長大後能擊敗大部分跑者的原因。

 

【國峰的水中練功日記】-『面對一群年輕選手的閱讀與思考-分享傳奇教練Arthur Lydird對於年輕選手的訓練原則』 (6)  

 

過去好幾個世紀以來小孩子就一直在跑步。他們大都赤腳,所以他們的腳掌可以正常又健康地成長。在久遠的年代,大部分的孩子不會把他自們的腳套進那愚蠢的鞋子裡,現代鞋子所宣傳的許多噱頭引起了許多腳部的問題。當然,雖然他們的骨頭還沒發育完全,但只要他們能輕鬆自然地跑,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他們不會因此受傷,因為跑步是天生就會的能力。除了肥胖的孩子之外,因為他們可能需要其他像是節食等等的關注。

 

◆ 原文出自:亞瑟.利笛亞著:《跑向巔峰》(國峰暫譯,書名原為為:Running to the Top),第三版,原文書頁18-23。(Arthur Lydiard, Running to the Top, 3rd Edition, Meyer & Meyer Sport (UK) Ltd. 2011. pp. 18-23.)

 

◆ 原文分享(因為上面的翻譯是部分選譯,所以花了兩三個小時把書中的原文打出來,有興趣者可直接讀全文):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mT1Nk2uJYOKu4bMHx_iZDoV42XiLwZxDiCR74rKFVR0/edit

  

※註一:

  

目前是國內226超鐵紀錄保持人的Shane Dennison曾在臉書上談到利迪亞,他說:「利迪亞在我眼中仍是最棒的。我曾在1979年到1980年間遇見過他幾次,那時只要奧克蘭(Auckland,位於紐西蘭)有辦大型的跑步比賽他幾乎都會到。當時我太年輕了(12歲),所以不知道眼前是一個活生生的傳奇人物。我不斷地重讀他的書,每次都會從他的字裡行間獲得新的啟發。」

  

原文如下:Lydiard is still the best in my eyes. I met him a couple of times around 1979 - 1980 as he would show up at all the major road races in Auckland, New Zealand with his team. I was too young then (12yrs old) to realize I was in the presence of a living legend. I was just re-reading his book the other day and it never ceases to amaze me what new messages I pick up from reading his book.

"don1don"顧名思義為"動一動",希望能藉由此平台提倡國人運動風氣,及結交喜愛登山.鐵人三項.跑步.自行車的朋友;歡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各種運動資訊及運動心得。

動一動 don1d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約作家朱子】

 

 

看了兩場中華亞運男籃隊練習賽,我有一些分析和看法:

 

1、主將沒體力:

 

中華隊主力球員,包括田壘、吳岱豪等核心,體能狀況都不好,經過季外至少四個月的調息休養,體能更差,傷病未癒,自我要求都不高,實在讓人很難想像我們的球員在季外自我訓練,保持基本體能的專業素養在那裡。

 

國際籃球一流球隊,包括美國、阿根廷、巴西、塞爾維亞等球隊,國家隊集訓日期和規畫都在6-8周,很少也不會有超過8周以上的集訓時間。進入國家隊不是開始幫球員練體能、拉體力的開始,而是整合球隊、定位球員的調整。很顯然,我們的教練、球員、主事者都沒有這些基本素養和要求。

 

2、副將沒上線:

 

主力球員打不久,也大多沒力,副將也很難掌握比賽和上手,這就是中華目前的困境。

 

中華隊目前兩名後衛是洪至善和陳世念,陳世念一直是中華隊最稱職、可靠的第一替補,但這些年來他的格局、心態也似乎沒有隨著年紀和經驗進化,一個無法以團隊利益、幫助隊友、不分彼此和大小牌的控球後衛,是很難突破球技與視野。洪志善外線非常精準,打法聰明,但在國際大賽強烈的對抗性與防守要求下,他能適應多少,還是個大疑問。

 

3、團隊一團亂:

 

不管是組織進攻,還是系統防守,團隊搭配,球員角色定位,中華亞運男籃經過一、兩周的調整,都還沒有到位。攻防經常是一團亂,防守既看不到系統、層次,進攻也達不到球的流動與完善戰術搭配。

 

更重要的是,全隊沒有一個核心,沒有一名領袖,沒有一個可以帶動士氣和穩定軍心的人物。雖然林志傑、李學林不在國家隊參加集訓,但這些國家隊成員都是老班底,攻防之間的節奏與團隊總有基本經驗與意識,可惜都未能發揮在相互溝通上。

 

4、防守沒強度:

 

中華隊打亞運,最重要的武器與課題是:高強度的防守與建立防守系統,這需要更多、更強大的訓練與要求。

 

中華隊現在根本沒有任何優勢與武器,唯一的武器應該就是「防守」,建立「具有層次感和壓迫性」防守系統,利用防守去改變比賽,掌握優勢,進而發揮中華隊的速度、切傳、攻擊。

 

沒有高強度的防守能力展現,欠缺有系統的防守層次,球員在防守的自我要求與團隊要求上,都沒有達到一個及格水平,中華亞運男籃目前的處境和狀況堪憂。

 

【2010/10/1 聯合新聞網】



全文網址: 亞運男籃中華隊 需動大手術 - 台灣之星 - 籃球風雲 - udn運動大聯盟 http://mag.udn.com/mag/sports/storypage.jsp?f_ART_ID=274555#ixzz1wwIweeA7 
Power By udn.com 

文章標籤

祥記港式美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